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苗期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包括镰孢菌、丝核菌和蠕孢菌等。这种病害在低温、阴雨、光照不足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对水稻秧苗的素质影响极大,严重时会导致大片青苗枯萎死亡。
症状表现
芽腐:
发生在幼芽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种子或芽基部有霉层。
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根系逐渐变为黄褐色。
黄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
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先不吐水,后成片打卷青死,心叶或上部叶卷成绺叶状,可连根拔起。
发病原因
气候条件: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土壤条件:
土壤偏碱性、pH值偏高、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不适宜等都会影响立枯病的发生。
播种量:
播种量过大,造成秧苗细弱,抵抗力下降,易得立枯病。
苗床管理:
苗床管理不善,如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等环节不到位,也会导致立枯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抗立枯病的水稻品种进行播种。
种子处理:
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适期播种:
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播种密度不宜过大。
苗床管理:
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
田间管理:
在生长过程中要注意防寒、保温、通风、炼苗,控制温湿度,避免徒长。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青枯立克、大蒜油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一定天数喷一次,连续喷2到3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秧苗的健康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