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对手告子,说过一句名言:食色,性也。这句话却被很多人张冠李戴,认为是孟子的话:饮 食男女就是人性。孟子压根儿就不同意这种看法,食色是所有动物皆有的共性,而非人所独具的特性。若以食色为人性,就是将人类混同为禽兽。他问告子,如果食 色就是人性,狗也有食色,牛也有食色,难道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吗?孟子所谓人性,是指人类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特性。
这个特性是什么呢?孟子说,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举例说,人乍见 小孩要掉进井里,那一刻,皆会有怵惕恻隐之心。他可能并不认识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在乡党朋友中邀誉,而是人的本能使然。这就是人性,人与非人的 界线:没有这个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非人也。所以,孟子主张人性善。假设我们追问,这样心那样心,是与生俱来不学 而能的良知良能吗?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吗?孟子说是,荀子却说不是,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争,原本跟禽兽一样,所以人性本恶而非善。
我们今人可能更赞成人性恶,或赞成告子的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既可为善,也可为恶。好 像都比孟子深刻。其实,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并不肤浅,他虽然说人性善,却感叹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类与禽兽的差别,就那么一点点,比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比喻还恐怖。既然如此,孟子为什么还要主张人性善呢?
因为他相信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禽兽,就是他能超越自我。人是什么?儒家经典《尚书》说: 惟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有智性。东汉儒家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解释这个人字:天地所生最贵者。贵就贵在他能超越禽兽。这 是儒家先哲对人类的定位,可能不是科学真理,却是一种人文智慧。人与禽兽的差别,虽然就那么一点点,但人能觉善知善,正如水朝下流一样,知道择善而从,而 禽兽不能。孟子主张人性善,是说人性中蕴含着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可能性,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就是人性中的善根,好比一粒种子,播在土 壤里,就会发芽,长叶开花,结出善果。若是一粒石子,即使播在沃壤里,能发什么芽呢?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与生俱来的弱点或劣根比喻为一粒种子,播在土壤 里,也会发芽,开出恶之花,结出恶果。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孟子性善论的普及版。这不是科学论证,而是源自 最无私最真诚最善良的人性:父性与母性。谁会在为人父为人母后,对自己牙牙学语或刚发蒙读书的孩子诅咒人之初,性本恶呢?除非他有病。即使孩子做错了 事,甚至不学好,父母也会鼓励他说:孩子,你的本质是好的;把错误改正了,一样是好孩子。不仅父母,凡有爱心的老师也会这样教育学生。孟子逢人便道 性善,苦口婆心,就是出自这种悲天悯人的爱心。胡适曾说,孔子学说是爸爸政策,孟子学说是妈妈政策。我认为,这是对孟子道性善最合情合理的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