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质量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方法、流程和策略来建立的。以下是建立软件质量的关键步骤和要素:
定义质量模型
软件质量可以分为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内部质量关注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外部质量关注用户满意度,使用质量关注软件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遵循质量管理原则
软件质量管理应遵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原则,包括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三个层次。质量控制是对软件过程和产品的检测,质量保证是通过管理软件开发过程来获得预期的结果质量,质量管理则是建立质量文化和管理思想。
满足用户需求
软件质量的首要评判标准是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不仅要功能完善,还要易于使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和升级,并能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
合理进度、成本、功能关系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成员需要客观对待进度、成本和功能三者的平衡,并通过有效的计划、管理、控制,确保三者的平衡,以产出高质量的软件。
具备扩展性和灵活性
高质量的软件应具备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承受各种非法情况的冲击,保持成本和性能的平衡。
建立全面的质量体系
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包括财务、人力、需求分析与设计、编码、测试、发布、运维等多个环节的全面质量体系。每个环节都承载着特定的质量责任,其中软件测试是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预期要求的关键环节。
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度量
在软件项目规划和需求分析阶段,建立以可靠性为核心的质量标准,包括实现的功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安全性等。通过质量检验的反馈作用确保差错及早排除,并在各开发过程中实施进度管理。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的充分参与是软件质量的关键。需要明确各级人员在软件质量中的职责,确保各方协同工作,共同推动软件质量的提升。
采用预防性和检测性技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综合使用预防性技术和检测性技术,通过设立标准和流程来避免缺陷的产生,并通过测试来发现潜在问题。
持续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制定明确的质量目标,满足客户需求,并持续改进以提高质量和生产率,降低成本。
通过上述步骤和要素,可以有效地建立和提升软件质量,确保软件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具备高可靠性、易用性和可维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