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即 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也有称5+4学制。这种教育制度最早于1981年开始进行实验,实验范围包括北师大附小以及原烟台地区的所有学校(包括现在的威海市、烟台市、莱西市)。1988年,上海市开始全面试点五四制,1989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积极推进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之后,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很多地区。
五四制的理论依据包括:
小学五年制:
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在我国许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素质低,辍学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很少学生能坚持读完小学6年。小学改为5年更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并且实验证明小学5年也能完成小学的任务,而且更有利于教育效益的提高。
初中四年制:
能克服初中阶段学生负担过重、辍学率高的弊端。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提前了1-2年,实行五四制,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可以有时间加入一些职业课程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实践方面,五四制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其基本做法包括:
调整课程方案:
除了增加语文、外语、数学等基础学科外,还要确保音、体、美等学科。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加强教材建设:
一般有三类:统一教材;实验教材和乡土教材。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
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渗透职业课程,有利于开展分流教育。
通过实行五四制,学生的负担相对减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内容,适应了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学生可以升学就业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