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实施的第三项国家战略工程。该计划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旨在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该计划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并联合实施。其目标定位是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011计划”通过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科研单位等多方资源,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平台。这些中心涵盖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广泛,包括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等。
该计划强调“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没有2011高校,只有2011中心”、“先培育、后支持”、“限定身份、不固化模式,面向各类高校开放”等理念,旨在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推动高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2011计划”的实施,对于提升中国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一计划,中国高校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创新,激发了高校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