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学名为复齿鼯鼠,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而非鸟类。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北、吉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尤其喜欢栖息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中。寒号鸟的前后肢之间有宽宽的皮膜,使得它们能够从树上向下轻快地滑翔,滑翔距离最远可达200米。它们的头部像狐,尖嘴像鼠,尾巴像松鼠,是一种适应树栖生活的动物。
寒号鸟的体型中等,略比红腹松鼠大,体重约300-400克,体长300-340毫米,尾巴稍扁,与身体等长。它们的耳朵大而圆,基部有长而软的显著毛丛,背毛基部淡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呈黑色。颈背部黄色比背部明显,腹部毛呈灰白色,具淡橙色毛尖,飞膜色与腹面同,唯边缘为灰白色,可清楚地看出背腹的分界。
寒号鸟是植食性动物,主要以侧柏、油松的树叶、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为主要食物。它们在生存环境方面,多栖息于山地柏树林区,常在陡峭的石洞、石缝、树洞等处营造巢穴。寒号鸟因其怕冷的特点,日夜不停号叫,因此得名“寒号鸟”。
尽管寒号鸟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寒号鸟》中被描述为一只鸟,但实际上它们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独特的滑翔能力和树栖习性。寒号鸟的巢穴通常位于陡峭的石洞、石缝或树洞中,它们在白天隐匿于巢内睡觉,傍晚出巢,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