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第三次长沙战役,是指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期间,以中国第九战区为主的部队在湖南省长沙地区对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防御战役。这场战役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交战的首场战役胜利,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战役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奇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为使攻占香港顺利进行,日军大本营命令驻湖南地区的第十一军向湘南进攻,以牵制中国军队南援行动。同时,驻广州的日军第二十三军开始进攻英军占领下的香港。
战役经过
初期抵抗:
1941年12月23日,日军以3个多师团12万兵力,在空军掩护下第三次进攻长沙,另以1个多师团在南浔铁路发动攻势,进行牵制作战。中国第九战区约14个军17万人在薛岳指挥下参战,先在长沙外围层层阻击进攻之敌,以消耗日军力量。
长沙保卫战:
1942年元旦,日军猛攻长沙,守军顽强抵抗,苦战4天,日军未能得逞。此时,处于外线作战的第九战区主力正掩蔽地从三面向长沙压来,进至攻击目标附近。面对极为不利的战场事态,4日日军发起全线攻击,企图做最后一搏,未能得逞,日军锋芒已挫。
反攻与合围:
中国军队的围歼部署已经完成,以10个军的优势兵力对敌军实行合围,中国军队阻击、侧击、追击歼敌,日军第九独立混成旅南下策应几乎全军覆灭。长沙北撤之敌,遭中国军队围击死伤惨重,15日残余日军撤回原防区。
战役结果
此次战役历时25天,日军以惨败而告终,日军伤亡5.7万人,其中10名大队长、联队长被击毙,被俘139人。中国军队伤亡不足3万。
战役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战略与战术
薛岳将军负责的第9战区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逐次抵抗,给日军相当的损耗和迟滞。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同时,第二线反击兵团周密协同,对日军进行合围。薛岳还制定了名为“天炉战法”的后退战战略,将第九战区的兵力集中在湘北地区,在日军进攻的地点逐次抵抗,将中国主力部队置于两翼,引诱日军主力于浏阳河、捞刀河间地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包抄,形成一个南堵北追、东西夹击、四面合围的战备态势,将日军予以歼灭。
总结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英美军队在亚洲战场的作战。这场战役的战略和战术部署,特别是“天炉战法”的成功应用,显示了中国军队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依然能够有效地抵抗和反击日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