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军衔体系如下:
元帅级
帝国元帅:这是二战德国军衔中的最高等级,仅授予赫尔曼·戈林一人。戈林在1935年被授予空军元帅军衔,1940年又被授予帝国元帅军衔,地位高于其他元帅。
元帅:在帝国元帅之下的是元帅军衔。二战期间,德国共授予了26位元帅,其中包括海军元帅2名,陆军元帅19名,空军元帅5名。
将官级
大将(一级上将):这是将官中的最高级别。
兵种上将:分为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
中将和 少将。
校官级
上校、 中校和 少校。
尉官级
上尉、 中尉和 少尉。
士官级
上士、 中士、 一级下士和 二级下士。
兵级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三等兵和 列兵。
此外,二战期间德国武装部队还包括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其军衔体系单独设置。
建议:
了解二战德国军衔体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二战军事历史。
军衔的授予和变动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专业技术军官的军衔和待遇在二战期间也有其特殊性,反映了德国军队在战争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