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军衔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具体如下: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沿用北洋政府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基本不变。
1931年-1935年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将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1975年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的定额分别为8人和20人。
抗战结束后,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
1975年-1980年
1975年蒋中正去世后,特级上将军衔于1980年6月被废除。
总结:
国民党的军衔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最终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军衔体系。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仅授予蒋介石一人。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有明确的定额,分别为8人和20人。其他军衔如中将、少将等则根据职务和资历进行授予。这一军衔体系在国民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当时军队的组织结构和军事指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