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浙江温州人,祖籍福建长乐,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和训诂家。
郑振铎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等职。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等职。1949年以后,历任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间研究会副主席等职。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郑振铎的翻译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戏剧、论著等领域,采用“原译”形式,即尽量保持原文译作,而不去追求对意译和意象的阐释和改造。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翻译了美国诗歌家艾略特的《荒原》。此外,他还翻译过英国诗人宾得、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美国文学经典《飞鸟集》等。
郑振铎在文学翻译和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开创了翻译界的新时期。他的作品和成就,对文学和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翻译风格和学术精神,对后来的翻译家和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