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解释:
《易经》中的阴阳学说
《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称为“重阳”或“重九”。
汉代桓景的故事
相传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从此,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道家的“厄日”说
道家认为,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称为“重阳”,象征着“二阳相重”而相克,因此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是为了“解厄”。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景公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在九月初九这天带很多人登高山,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效他,形成习俗。
天象崇拜与祭祀活动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从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在《吕氏春秋》中,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敬老崇孝活动
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因此重阳节也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综合以上说法,重阳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学说、祭祀活动以及民间传说。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如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饮宴祈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