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璞玉, 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根据史籍记载,卞和在荆山(今湖北襄樊市南漳县的巡检山区)发现了这块玉璞,并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最终被制成一块璧,称为“和氏璧”。
尽管和氏璧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至今它的真实下落仍然是一个谜团。有几种推测:
埋藏在秦始皇陵中:
有观点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内,等待着被发掘的一天。
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被项羽掠夺:
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可能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和氏璧被加工成了传国玉玺,流传至今,不过有观点认为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国玉玺可能是赝品。
综合来看,和氏璧的真实下落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以上几种推测都有其合理性,但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任何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