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是一种 以官员为中心,以官职为尊卑贵贱标准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观念中,人们的地位和尊严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官职大小,而官职则象征着相应的权力和利益。官本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官本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早在周朝时期,封建制下的贵族阶层就享有特权,而这些特权与他们的官职密切相关。到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官僚体系的作用。
官本位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在《开塞》一文中系统地描述了官本位的思想,认为上古爱私,中世上贤,近代尊官,是因为民道弊而所重易的结果。在秦朝采用商鞅思想后,官本位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官本位表现为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及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官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反思和改革的“糟粕”。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开始反思官本位文化,如大学去行政化等,就是这种反思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