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出处有两个主要版本:
《后汉书》: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陈蕃传》,讲述的是东汉时期陈蕃的故事。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少年时独居一室,庭院及屋舍杂乱荒芜。他的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问他为何不打扫庭院以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习惯说》:
这个典故在清代刘蓉的《习惯说》中也有记载。刘蓉在《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原文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综合来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的典故主要来源于《后汉书·陈蕃传》,并且后来也在《习惯说》中流传开来。这个典故强调了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寓意着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从细微之处开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