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策略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百战兵书”。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的结晶。全书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这些计策不仅包含了进攻的战略,也包含了防守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这些计策在历史上的战争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至今仍被军事学家和战略研究者所重视。例如,胜战计中的“瞒天过海”是一种隐蔽行动的策略,通过伪装、欺骗等手段,让敌人措手不及;而“围魏救赵”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通过主动出击,使敌人分兵应对,从而解救自己处于危机之中的盟友。
《三十六计》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