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心主义,也称为唯心史观,是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于精神因素,而非物质因素。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本观点
社会意识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思想、观念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社会存在第二性: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和社会存在是由社会意识所决定的。
否认客观规律: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尤其是阶级斗争规律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理论形态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的理论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某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如宗教神学的“上帝意志”、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主观唯心主义:
认为个别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活动或愿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作用
代表剥削阶级利益:历史唯心主义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
历史进步作用:尽管历史唯心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但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例如,人本主义历史观通过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对立与超越
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科学性的缺失:由于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
代表人物
柏拉图: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是社会的根本。
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绝对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尼采:德国哲学家,认为“超人”的诞生是历史的意义所在。
历史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历史,但在某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比,历史唯心主义在解释历史时忽视了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