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市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一座园林。胤禛即位后,将其扩建为皇家园林,并更名为“圆明园”,寓意“圆”代表完美无缺,“明”代表光明照耀。
圆明园在雍正和乾隆两代皇帝手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造。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长春和绮春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园东西宽2620米,南北长1880米,周边外围总长约11000米,共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约140公顷。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园林的精华,还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圆明园的命运充满了悲剧。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洗劫和焚毁。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并于当天晚上焚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导致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被付之一炬。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的巧取豪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和保护,重建了一些建筑和景点,使圆明园重新焕发出它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