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或地区在限制进口方面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所有措施。这些措施通过行政规定、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来限制或阻碍国际贸易。常见的非关税壁垒包括:
进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
通过设定进口数量上限或要求进口前必须获得政府许可,直接控制进口规模。
技术性贸易壁垒:
利用复杂的技术标准、认证程序和检验要求,增加外国商品进入市场的难度。
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
虽属于关税范畴的延伸,但其调查与裁定过程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市场调查,实质上构成了非关税壁垒。
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
以保护人类健康、动植物安全为由,设置严格的进口检验标准。
通关环节壁垒:
在进口商办理通关手续时,要求其提供非常复杂或难以获得的资料,甚至商业秘密资料,从而增加进口产品的成本,影响其顺利进入进口国市场。
贸易救济措施:
包括对进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不合理地使用或滥用这些救济措施,会对进口产品形成贸易壁垒。
政府采购中对进口产品的歧视:
通过制定有利于本国企业的采购政策,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入。
出口限制:
对某些商品的出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迫使出口国直接规定的出口数量或金额限制出口。
补贴:
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间接限制进口。
服务贸易方面的壁垒:
通过制定严格的服务贸易标准和规定,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
通过保护知识产权,限制外国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不正当竞争。
其它壁垒:
包括各种行政措施和法规,如进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海关估价制等。
这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常常以技术面目出现,隐蔽性强,对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建议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并寻求通过多边贸易协定和谈判来减少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