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皇后,再到自立为帝,武则天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手腕。
武则天的早年生活
武则天,本名武曌,14岁时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获赐号“武媚”。太宗去世后,她被迫出家为尼,但在唐高宗李治的支持下重返宫廷,最终成为高宗的皇后。
武则天与唐高宗
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高宗去世后,她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683年,高宗去世,三子李显即位,称唐中宗,武则天大权独揽。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都洛阳,称“神都”。
武则天的统治
在位期间,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改革。她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官员,尤其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才,打破了士族对官职的垄断。她还鼓励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使得许多平民子弟能够进入仕途。经济方面,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农桑,改善唐边境各族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武则天的遗产
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她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遗风”,为唐朝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文化成就
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她在文字上大胆改革,增减前人笔划,创造了十九个汉字,被天下广泛用之。
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争议,她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有严重消极的一面。然而,她的统治时期对唐朝乃至中国的历史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女性地位和政治权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