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与内容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树了筚路蓝缕之功。
感觉印象
注重感觉印象,作者将叙述的“感觉”上升到显著的层面,使人耳目一新地推出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他们注重对都市的感受和体验的描写,并且将这种外在景观和内在体验同时落实到了小说的形式层面上,获得了把体验到的内在的都市内容和外在的文本形式相对应的诗学途径。
心理分析
十分注重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是施蛰存,他的《梅雨之夕》《春阳》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通过潜意识探索人性,是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核心追求。他“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轨道”,给中国小说带来了新的东西。
小说技巧的创新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小说技巧的创新,长于创新句、新腔、新境。例如穆时英创造了心理型的小说用语和特殊的修辞,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的交错以及充满速率和曲折度的表达式,来表现上海的繁华,表现上海由金钱、性所构成的众声喧哗。
叙事视角
“新感觉派”小说常常采用主观化叙事角度,作者侧重于从小说人物的主观感受出发去讲述故事,而非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例如,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故事围绕着五个不同身份、不同遭遇却同样在生活中失意的人展开,作者通过他们各自的视角去感知夜总会里喧嚣、迷离的环境,读者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经过这些人物主观过滤后的景象,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都市描绘的细腻入微
新感觉派作家们对都市生活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悟,他们善于捕捉都市的细微之处,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都市生活的独特魅力。如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滩的繁华景象,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还原了都市的喧嚣与繁忙,还透露出一种都市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观感受的强烈表达
新感觉派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受的表达,他们通过内心独白、意识流等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中,主人公在雨中偶遇一位女子,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波动。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新感觉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风貌,使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