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由丹麦作家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故事,首次发表于 1846年。该故事讲述了一个在圣诞夜卖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创作这篇童话时,安徒生受到了多个人和事件的启发:
朋友的请求:
1848年,安徒生在国外旅行时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根据寄来的三张画片写一篇故事。其中一张画片描绘了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手里拿着许多火柴,安徒生被这幅画深深打动,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个人经历:
安徒生出生于丹麦的一个贫困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他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这些经历让他对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也为他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的欧洲,阶级矛盾尖锐,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差距极大。丹麦在拿破仑战争后陷入长期危机,大部分社会阶层陷入贫困,而既得利益者却获得了更多利益。安徒生通过小女孩的悲剧,对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冷漠进行了尖锐揭露。
真实见闻: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访问意大利,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小女孩在街头乞讨。那个小女孩在寒风中卖火柴,手都冻僵了,却一根也没有卖掉。安徒生回去以后,根据这些真实所见,创作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综上所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是对社会贫困与冷漠的揭露,也是对人性中纯真与渴望的颂歌。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