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即 安禄山与史思明之乱,发生在 755年至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标志。
起因
安史之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军事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均田制的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亡者。军事权力集中,为应对外敌入侵,唐朝设立了多个节度使,这些地方军事首领逐渐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安禄山作为北方边镇的重要将领,手握重兵,形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过程
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迅速占领了重要城市,攻陷洛阳和长安,唐朝中央政权陷入危机。唐玄宗被迫流亡至蜀地,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唐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主要将领的带领下,多次击败叛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影响
安史之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北方生产凋敝,北民南迁,南方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唐廷大肆分封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进一步降低,西域领土陆续丢失。
主要战役
睢阳之战:唐军将领张巡、许远等人坚守睢阳,成功抵御叛军,保护了中原地区的重要粮食产地。
邺城之战:唐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击败叛军,收复了邺城,进一步削弱了叛军的势力。
平定
安史之乱最终在763年2月17日平定,标志着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的结束。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