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简介

时间:2025-02-13 17:52:33 网络游戏

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他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出生在荆州新野,是刘备与昭烈皇后甘夫人的儿子,也是蜀汉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

刘禅在章武三年(223年)继位,改元建兴,并拜诸葛亮为相父,支持其北伐。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尽管他在位期间有支持北伐的举措,但也因宠信宦官黄皓而导致朝政腐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在历史上,刘禅被认为是一个软弱无能、沉迷于享乐的君主,他的统治被视为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也有人认为刘禅乃是时局所逼,他的无能和软弱是由于身处困境、权臣操纵和时势使然。他的仁厚和对庶民的关怀也得到了一些好评。

此外,刘禅在文化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他提倡文化教育,对文化艺术给予支持和关注,使得蜀汉在文化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繁荣。在演义中,刘禅被塑造成了一个懦弱无能、缺乏主见的昏庸之主,蜀国基业断送于其手中,是“扶不起的阿斗”。成语“乐不思蜀”讲的就是刘禅投降后封安乐公,在一次次宴会上,司马昭询问他是否想念蜀地时,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被后人用来形容忘记自己的本源、过去,带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