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 20世纪初期的汉字简化运动。在这个时期,为了提高文盲率和推广汉字,政府和学者们开始推广汉字的简化。其中一些汉字的简化来自于字形的简化或者组字的简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和排版。
具体来说,简体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旨在提高全民的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方便机器印刷和阅读。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1956年发布了第一批简化字表,共包含了226个简化字。此后,不断有新的简化字表发布,并逐步推广和普及至今。
虽然简化汉字曾经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有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但现在这些地方已经逐渐回归使用繁体字。
此外,简体字的形成也受到了历史演变的影响。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综上所述,简体字的由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府的推动、历史演变和民间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