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团圆节等,节期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在这天,朋友相约赏月、扎灯笼、猜灯谜,非常快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传说与嫦娥奔月有关。根据传说,嫦娥是一个美丽的仙女,她善良、勇敢,因为嫦娥的丈夫胡汉三要偷走仙草石,被玉皇大帝发现后,变成了一只兔子藏起来。为了挽救丈夫,嫦娥吃下了仙草石,她变成了个仙草山门口的守护神。嫦娥赠给了人们一种特殊的药——长生不老药,以后,中秋节就成为了一个祈求长寿和团圆的节日。
此外,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祭月、赏月、玩花灯、吃月饼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月亮的崇拜,还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和丰收的期望。
综上所述,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其由来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活动,还体现了人们对团圆、丰收和长寿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