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50—1979年: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形成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此期间,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包括1950年的“统收统支”体制,1951—1957年的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年的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年的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年的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年的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以及1976—1979年的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
1980—1993年: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1980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具体包括1980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以及1985年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至今: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以后,中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核心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划分,通过税收手段来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财政职能与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近年来,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收入分配以及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优化公共支出的结构、推进公共支出的预算透明化,以及通过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支出政策改善收入分配,通过投资性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细化预算结构、扩大预算范围、实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推进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建立国库单一帐户制度等。这些改革措施旨在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挖掘潜力、释放活力,以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再到“分税制”的转变,并不断进行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