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槽编程格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和要点:
设定主轴和进给速度
使用S编码设定主轴转速。
使用F编码设定进给速度。
定位刀具
使用X、Y、Z编码指定刀具在工件上的起始位置。
设定刀具
使用T编码设定加工所需的切削工具。
进入切削模式
使用G编码进入切削模式,例如G00(快速移动)、G01(直线插补)、G02(圆弧插补)和G03(逆时针圆弧插补)。
编织切割路径
使用G02或G03指令与X、Y编码组合,沿着内槽的路径进行编织。
切削深度控制
通过逐渐提高或降低Z编码的值,控制刀具的切削深度。
结束切削
使用G00快速返回初始位置,结束内槽的切削。
常见的G代码及其用途:
G00:快速移动到指定位置。
G01:直线插补。
G02:顺时针圆弧插补。
G03:逆时针圆弧插补。
G73:高速循环铣削,用于内孔的“高速循环铣削”操作。
G83:深度循环钻孔,用于内孔的“深度循环钻孔”操作。
G90:将机床的工作坐标系设为绝对坐标系。
G54:选择工件坐标系。
G41:左侧切削。
G42:右侧切削。
G81:简单循环。
G83:循环钻孔。
G84:循环攻丝。
示例编程格式:
```
G73 X__ Y__ Z__ R__ Q__ F__
```
其中:
X、 Y、 Z:内孔的终点位置坐标。
R:刀具退刀平面位置。
Q:刀具进刀深度。
F:进给速度。
建议:
在实际编程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内孔的几何尺寸和位置,然后根据刀具的尺寸和机床的性能选择合适的G代码指令。
仔细设置进给速度、刀具退刀平面位置和进刀深度等参数,以确保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
编写程序时,注意使用清晰的注释和格式,便于后续的维护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