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míng cún shí wáng,意思是 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上已消亡。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处州孔子庙碑》,原文是:“郡邑皆有孔子庙,或不能修事,虽设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实亡。”。
名存实亡通常用来形容一个组织、机构、制度或协议等,虽然名义上仍然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影响力,或者已经名存实亡,没有实际运作。。例如,一方不守信用,协议就会名存实亡。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况,例如一个公司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由于管理不善或财务困境,实际上已经无法正常运营;或者一个组织虽然名义上还有,但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没有实际的活动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名存实亡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际价值和功能的事物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