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程序是指 为了保持、恢复或提升设备技术状态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预防性维护、定期检查、故障排除和日常保养等,旨在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设备寿命、减少故障发生,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备维修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设备检查
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测量和校验。
通过检查全面掌握机器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磨损状况,及时查明和消除设备的隐患。
故障排除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进行及时的排除。
根据设备提供的故障代码或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
根据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排除措施,修复设备故障。
日常保养
保持设备清洁、整齐、润滑良好、安全运行。
及时紧固松动的紧固件,调整行为部分的间隙等。
对关键零部件的磨损状况进行测量、鉴定和记录。
定期检修
包括设备的一级保养和二级保养,以及设备大修。
一级保养通常按使用600小时进行,由班组长督促检查。
二级保养在设备使用2400小时后进行,由班组长和工程部主管经理进行验收并备案。
设备大修(包括局部大修)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维修需求进行。
维修计划与执行
工程部应编制设备年度维修计划,明确设备一、二级保养的内容和标准。
设备维修人员根据维修计划进行维修工作,并在维修结束后填写维修联络单,由设备操作人员确认设备故障解除后签字确认。
配件与工具管理
根据故障情况领取专用设备配件以及维修工具,组织维修人员实施维修工作。
如果设备故障需要委外维修或加工,由维修部门提出申请,维修负责人审核后报请公司审批。
维修记录与报告
设备维修人员要详细记录设备故障原因及维修情况,并及时报告上级进行下一步工作。
对于需要购买配件的情况,维修人员要在维修联络单上注明,并及时通知采购部门购买配件。
通过遵循上述设备维修程序,可以有效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发生,提高生产效率,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