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审前准备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根据单位组织的经济工作中心问题、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等,制定年度审计计划。计划应明确审计目标、范围、重要性、风险评估、审计小组构成、时间分配等因素。
项目审计计划:针对具体审计项目,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包括审计目标、范围、重要性、风险评估等。
审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财务会计资料等,以便为后续的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编制审计方案:根据审计计划,制定具体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目的、方法、程序和执行人等。
发送审计通知书:向被审计单位发送审计通知书,明确审计目的、范围、时间等,并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协助。
审计实施
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健全性测试和有效性测试,以评价其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和有效性。
实质性测试:对业务活动的效益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测试,包括分析性程序、交易测试、余额测试和列报测试等。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志:记录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发现的问题和审计结论等,以便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依据。
编制中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如发现重要问题,应及时编制中期审计报告,向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传达,以便迅速采取行动,纠正失误,减少损失。
审计报告
准备审计报告:根据审计结果,编制正式的审计报告,概述发现和建议。
报告审计结果:将审计报告提交给企业的相关管理层或董事会。
后续审计
确保管理层对审计发现采取行动。
评估和监控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成果运用
将审计结果用于改进内部控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等。
这些程序共同构成了内部审计的完整流程,从计划到实施,再到报告和改进,形成一个闭环系统,确保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