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立案后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再审立案阶段
再审申请已经立案后,一般情况下,会将案件材料分到合议庭,对再审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再审审查的最终结果是下达再审裁定,要么是裁定再审,要么是裁定驳回再审申请。
再审审查阶段
再审案件的办理程序一般情况下包含以下阶段:
形式审查:主要审查提出再审申请是否在二年内,申请人有没有再审权利,提出再审的生效判决是否允许提出再审申请,申请再审的事由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申请再审的法院是否有再审管辖权,再审材料是否符合要求等。
实质性审查:立案部门对再审案件形式审查符合要求后,一般情况下,会将案件材料分到合议庭,对再审材料进行实质性审查。再审审查的最终结果是下达再审裁定,要么是裁定再审,要么是裁定驳回再审申请。
再审审理阶段
裁定再审的案件,就进入了再审审理阶段。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取决于原生效判决或裁定的来源。如果原生效判决或裁定是由一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案件将按照一审程序审理,再审判决、裁定可以上诉。如果原生效判决或裁定是由二审法院作出的,再审案件将按照二审程序审理,再审判决、裁定是发生效力的裁定和判决。对于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按照二审程序审理,所作出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
庭前调解阶段
在审查阶段结束后,若发现案件确实存在需要纠正的问题,法院将启动相应的审理程序。这一过程中,法院可能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庭前调解,尝试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避免进入正式的庭审程序,节省司法资源和当事人的时间精力。
庭审阶段
如果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庭审将随即展开。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将有机会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法官会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依据进行公正的裁决。
再审判决阶段
根据审理的结果,法院会作出再审判决。这个判决就像是法律的最终裁决,决定着案件的走向和当事人的权益。如果再审判决支持了当事人的诉求,那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得到维护;如果判决结果不利于当事人,当事人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考虑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上诉或申诉等程序。
总结起来,再审立案后的程序包括再审立案、再审审查、再审审理、庭前调解、庭审和再审判决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要求和程序,确保再审案件的公正和合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