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丧俗程序是什么

时间:2025-01-27 10:08:13 手机游戏

汉族丧俗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小殓: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称为“饭含”。

大殓: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停柩: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吊丧: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择吉地:旧俗入葬前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下葬: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复山:安葬三日后要带三牲“复山”或“复土”。

养孝:安葬后要做七七四十九天,孝子不理发、不修面,谓之“养孝”。

通关:五七需由孝女来做,烧些纸币打通阴间的各路关节,让老人顺利过关不受阴差的欺负不受刑苦,即'通关'。

暖井:葬穴挖成后燃芝麻秸“暖井”以示一节节高升,饱暖富足。

下字:择定吉时移棺下葬,按风水师所定的线位较准方向谓“下字”。

覆棺:棺木入穴后先由长子用衣襟包第一抔五合土覆棺,其它亲人随之。

放鞭炮:抬棺材到别人门口要放鞭炮。

其他习俗

报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有的在门前张贴“讣告”。

戴孝:回灵之后,全家脱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挂麻布手圈或乌布手圈,孝妇改在头上插白花,称为带孝。

烧七:下葬后,亲属需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

这些程序体现了汉族丧葬文化中的重殓厚葬和迷信习俗,尽管现代社会的葬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些传统习俗仍然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