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斩首的程序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步骤:
磨刀:
刽子手在接到处决通知后,会进行磨刀,以确保刀具锋利,减轻犯人的痛苦,并减少刽子手的心理负担。
提刑与宣判:
在提刑环节,犯人会经历一次堂审,但最终失去申诉和抗辩的权利。宣判则是最后一次过堂,宣布犯人的死刑,标志着司法程序的结束。
游街:
宣判结束后,犯人会被装上囚车,在全城主要街道游街示众,以达到警示社会的效果。
押赴刑场:
游街结束后,犯人会被直接押往刑场。如果刑场较远,可能会用筐抬着犯人的身体前往。
验明正身:
在执行死刑前,必须对犯人进行严格的身份验证,以确保不会错杀无辜。
监斩:
负责行刑的官员和刽子手会提前到刑场,等待行刑时刻的到来。监斩官会监督整个行刑过程,确保一切按规矩进行。
行刑:
刽子手会在确认无误后,将犯人反绑在刑台上,头自然向前伸出,然后挥刀迅速斩下犯人的头颅。行刑时,刽子手需保持极高的技巧和经验,以确保一刀致命。
后续处理:
斩首后,刽子手会用酒清洗刀具,并根据犯人家属的贿赂情况,决定斩首的方式。有时,犯人的家属会请“缝皮匠”将犯人的头和身体缝合起来,以示尊重。
这些程序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法律威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和司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