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生病时的程序在古代中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宣召御医
皇上感觉身体不适时,会宣召御医进宫诊治。御医通常为四人或六人,进宫前需沐浴更衣,吉服入宫。
诊断
御医们面见皇帝行跪拜礼后,一位太医跪在皇帝的左手边进行医诊,另一名太医跪在皇帝的右手边进行医诊,左右两边轮换号脉,号脉结束后开出药方并进行登记注册。
配药
几个太医讨论总结出病症后,开始配药。药一般在宫中制作,由专人负责。配药时,太医院的院官、太医及主管太监共同在宫中药房配药,门外派守卫看守。配药时须将药品的药性、用法如实注明,所有参与配药的人要如实登记签字、盖章并保存档案以备查考。
煎药
配好的药由所有参与配药的御医和太监共同煎制。煎制药材也十分讲究,煎制时需将两副中药合在一起煎,煮好后分成两份。一份由所有参加制药的太医及太监共尝,确定药材无误后,另一份用金罐装好,再贴上“御药谨封”的封条,说明是皇帝用药,之后呈给皇帝服用。
服药与护理
皇帝服用药物后,太医和身边的人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皇后或身边亲近之人也会询问病情,御医会根据描述进行诊断和治疗。
祭祀祈福
皇帝生病时,还会进行祭祀祈福活动,如告请南郊、宗庙,祷求福佑和疾病痊愈。公卿朝臣也会频繁询问皇帝的起居,表达对皇帝的关心。
丧事处理
如果皇帝驾崩,会有一套完整的丧事处理程序,包括百官衣白单衣,白帻不冠,闭城门、宫门,近臣中黄门持兵,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宫府各警,北军五校绕宫屯兵等。
这些程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皇帝健康的重视和严谨的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