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程序教学是一种 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它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通过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来进行学习。这种方法的核心在于使用程序教材,这些教材被设计成能够自我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进度进行学习,同时获得及时的反馈和强化。
程序教学的概念最早由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提出,但对其贡献最大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F·斯金纳。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原则包括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等,并且有多种教学模式,如经典型直线式程序、优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尔德程序。
在幼儿编程教育中,这种方法被用来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技能。通过游戏化教学、实践探索和项目实践,程序教学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逻辑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这种教育方式特别适合3-6岁的儿童,通过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和互动式的教学媒介,促进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