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独大与社会组织弱化
政府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社会组织相对较弱。
基层政府职能可能存在缺位、越位或错位,导致与村民的冲突增多。
人口流动与老龄化问题
农村年轻人口大量外流,形成“老人村”,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区老龄化。
基层治理挑战
农村社群的离散性增加了基层治理的难度,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农村血亲化的人际关系影响治理规则,个体自律性不高,不利于疫情等危机的管控。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电力等不能满足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村民自治与参与度问题
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自治组织“行政化”现象明显。
诉求渠道不畅通,导致村民参与治理的意愿和效果不佳。
财政与税费问题
“穷财政”与“有所为”的矛盾,集体债务化解无望,税费尾欠政策可能引发新矛盾。
环境与农民权益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受损,如土地收益权、社会保障权等得不到保障。
空心化与治理主体乏力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守人群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影响村民自治的实施。
以上问题反映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紧迫性,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努力,通过政策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村民自治机制优化等措施来改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