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简介

时间:2025-03-11 04:52:32 手机游戏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宋濂还精于释老之学,与僧人宗泐有深厚的交往,朱元璋常称道:“泐秀才,宋和尚。”

宋濂在明朝建立后,被任命为文学侍从,后升为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性格刚直,多次直言进谏,引起朱元璋的不满,最终辞官归隐。宋濂在学术上成就卓著,他的学问渊博,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诗文创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散文则严谨朴实,文笔优美。他的著作丰富多样,包括《宋学士文集》、《宋学士全集》等。除了文学创作外,宋濂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对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和研究颇有心得。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

宋濂在明朝立国后,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宋濂还是明朝私家藏书的先驱,他在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名其楼为“青萝山房”,聚书8万余卷,史称“明初藏书家首推宋濂”。

总的来说,宋濂是元末明初一位多才多艺、卓越非凡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