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来历简介如下:
唐朝起源说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来。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后来唐玄宗将胡饼改名为月饼。
嫦娥奔月说
嫦娥是远古时候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非常炎热,庄稼都给晒焦了,给神州大地带来了巨大的恐怖和灾害。后羿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个太阳,人们终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也因此为天下人所敬慕。后羿听说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有种“不死药”,这种药,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两个人分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讨取,终于得到。后羿与嫦娥夫妻恩爱,他舍不得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众乡亲,不愿意一个人上天成仙,就把药带回家交给了嫦娥保存。后羿有个叫逢蒙的徒弟,是个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猎,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使不死药落入坏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药后,她身轻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飞上了月宫。后羿便在院子里设下供案,摆上瓜果食品,对月遥念嫦娥。后人为了纪念嫦娥,把饼做成月圆形来祭拜,就形成了中秋节吃饼赏月的习俗。
元朝起义说
据说吃月饼的习俗,是在元代的时候传开的。在元旦时期,朱元璋领导着人民对元朝的暴政进行反抗,他们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奋勇起义,但是消息又不能够泄露,因此他们会在八月十五前期互相赠送月饼,然后把写有字条的纸塞进月饼当中,以此来互相传递最新的消息和活动。起义成功后,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祭月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是中国汉族传统美食之一,象征着大团圆。在唐代,民间已经开始生产月饼,当时宫廷引入了称为“胡饼”的糕点,后来在赏月时,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一词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北宋,中秋节吃宫饼成为潮流,苏轼有诗云“小饼入嚼月,中有酥和饴”。明代时,中秋吃月饼开始在民间流传,糕饼师傅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将月饼和中秋牢牢联系在一起,使月饼成为百姓喜爱的中秋美食。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部分地区的月饼开始使用分层起酥的工艺,出现了五仁月饼。
综上所述,月饼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主要可以归纳为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嫦娥奔月的传说以及元朝起义的纪念。无论哪种说法,月饼都已经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