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规律是指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也就是说,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所需的货币量也越多。
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的货币量越少;反之,货币流通速度越慢,所需的货币量越多。
参与流通的商品数量:
商品数量越多,需要的货币量也越多。
这一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
\text{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量} = \frac{\text{商品价格总额}}{\text{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此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可能更加复杂,包括成本、需求、产业和产品结构、体制等多种因素,但最基本的是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对比关系。
遵循货币流通规律,防范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