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是三国时期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也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主要故事如下:
早年生活:
嵇康幼年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老庄学说。成年后,他迎娶了魏武帝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
与司马氏的斗争:
嵇康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他身居曹魏宗室姻亲,对司马氏黑暗残暴的统治极为不满,但又不愿与腐朽的曹魏集团同流合污。因此,他于正始四年(263年)举家迁居山阳,以逃避当政者的拉拢或诛杀。
与竹林七贤的交往:
嵇康在山阳结识了好友阮籍、山涛等人,他们定期在竹林中聚会,饮酒赋诗,高谈阔论,抚琴啸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群体。
音乐才华:
嵇康精通音律,尤其擅长弹琴。他有一把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甚至卖去自己在东阳的旧业,并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精美的佩玉镶嵌在琴面上。他临刑前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
政治风波:
嵇康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临刑前,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但他们的要求没有被同意。嵇康在刑场上神色不变,从容就戮,时年三十九岁。
文学作品:
嵇康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声无哀乐论》、《琴赋》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嵇康的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畏强权,不慕名利,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心中的楷模。他的故事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