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被誉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早年生活与成长
杜甫出生于712年,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受家庭影响,自幼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7岁能作诗。
早年游历四方,结交文人墨客,如李白、高适等,丰富生活经验。
游历与探索
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游历齐赵,与李白、高适等人交往。
洛阳应试,未中第,后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等低级官职。
长安十年
46岁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多次落第,生活困苦。
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被困长安,后逃至凤翔行在,任左拾遗。
因直言进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写下“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反映战乱和社会苦难的诗歌。
晚年颠沛流离
多次迁徙,先后到过洛阳、华州、秦州、成都、夔州等地。
在成都建立草堂,生活艰苦但诗歌创作达到巅峰。
770年病逝于湘江船上,享年59岁。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以及人民疾苦和社会动荡。他的作品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