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规范

时间:2025-03-10 23:53:03 手机游戏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原则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设置间距与宽度

后浇带的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常见宽度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位置选择

后浇带的位置应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该位置虽弯矩大,但剪力很小。

钢筋处理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必须断开,筏板基础底板及基础底板梁受力钢筋必须贯通。受力主筋宜采用焊接连接。

施工工艺

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留置砼强度检验试块及抗渗强度检验试块,强度等级不得低于其两侧砼,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同时应符合设计要求。

养护时间

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天。对于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

防水处理

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和钢丝网隔断,保持带内的清洁,防止钢筋锈蚀或被压断、踩弯。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

混凝土浇筑时间

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60天;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

这些规范要求旨在确保后浇带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释放约束应力,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水性能。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