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1年-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是 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丹溪的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他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由此引伸为气常余血常不足,故主张顺应阴阳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后嫁娶,把理学的“主静”、“收心”、“养心”说与《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结合起来,用澄心静虑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动。
相火论:
相火为肝肾二脏专司,分属于心包、膀胱、三焦、胆诸腑。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针对这种内生火热,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对《局方》的批评:
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指出《局方》忽视辨证,“一切认为寒冷”,滥用温热香燥药物和“一方通治诸病”的危害。主张临病制方,反对不问病由据证验方的医疗风气。
气血痰郁辨证治疗:
朱丹溪在临床上注重气血痰郁的辨证治疗,丰富了临床医学的内容,并经过他弟子们的发挥,形成一派之学。
朱丹溪不仅医术高超,更是心怀大爱的医者。他行医四方,不辞辛劳,常常深入民间为穷苦百姓治病。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患者有求,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前往。他看病不计报酬,对于贫困患者,还常常免费赠药,其高尚的医德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