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也称为“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通常出现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具体日期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确定。
三伏天的特点:
气温高:是一年中气温最热的时段。
气压低:空气压力较低。
湿度大: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高,感觉潮湿。
风速小:风力较弱。
三伏天的划分:
初伏: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或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影响中伏长度)。
末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三伏天的应用:
三伏灸:中医学中利用三伏天进行的一种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敷贴药物,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机,治疗一些在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
三伏天的文化意义:
三伏天不仅是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一个独特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