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

时间:2025-03-10 17:11:41 手机游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中国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法律。以下是该法律的一些关键要点:

法律修订

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24年11月1日施行。

法律目的

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保政府能迅速有效地运用公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与安全。

法律原则

坚持比例原则、实质平等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应急管理体制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对活动

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

权利保障

赋予国家机关在紧急状态下的特殊权限,同时确保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适度调整。

社会动员

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政府职责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

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

恢复与重建

突发事件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政府应停止执行应急处置措施,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

法律责任

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修订后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体现了国家对应急管理法治建设的重视,旨在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公民权利,同时确保在突发事件面前政府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