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古代对月的崇拜:
中秋节与月亮紧密相关,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最初,祭月节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天,后来由于历法的调整,祭月节被移至农历八月十五日。
农业生产相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季的中间,农民在这一天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因此中秋节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
与英雄后羿的传说相关:
中秋节还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关,讲述的是英雄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的故事。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留下一个为民造福,他与嫦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秋节的象征之一。
与月饼有关:
月饼作为祭品在中秋节食用,其起源尚无确切的考证,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在唐朝开始流行,并逐渐发展成为全民的共同饮食习俗。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流传至今,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