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人,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早年经历较为坎坷。他的父亲刘钦曾任济阳县县令,但在元始三年去世,时年9岁的刘秀成为孤儿,被叔父刘良抚养长大。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授业老师为中大夫庐江人许子威。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刘秀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号称“舂陵军”。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地区响应起义,逐渐聚集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反抗王莽统治的重要力量。同年,刘秀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覆灭,刘秀即位,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
刘秀在位期间,经过12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他励精图治,开创“光武中兴”时代,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推动了东汉的复兴。他注重恢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鼓励农民耕作,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权力,确保国家的稳定。
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刘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成功恢复了汉朝的统治,还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