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于江苏常熟, 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是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早年经历与教育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中医世家。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
1930年,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ner)。
科研生涯与成就
1934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回国后,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9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研究中,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引起国际学术界轰动。
1962年,基本上掌握原子弹内爆的手段和实验技术。
1964年12月,独立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使得中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
1982年,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2年,推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独立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
1998年6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称号。
奖项与荣誉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晚年与逝世
1998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王淦昌先生的一生致力于核科学研究,为中国核科学的崛起和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和领导才能使他成为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人物,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