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为75.24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其流域特点为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黄河流域的地形复杂多样,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河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不仅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它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灌溉,并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下游的改道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著名的黄淮海大平原,有利于农业种植和发展。
黄河的水文特征方面,其年径流量约为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77毫米。黄河流域内的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黄河的主要支流包括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和沁河等,其中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干旱、风沙和水土流失灾害严重。为了治理黄河,保护其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实施了多项水利工程措施。
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名字来源于西汉时期,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其为“浊河”或“黄河”,这一名称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