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年)应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至邓州,身心俱疲。他的好友滕子京在湖南岳阳重修岳阳楼后,特意写信邀请他作记,并附上了《洞庭晚秋图》。范仲淹虽然没有亲自去过岳阳楼,但凭借对这幅图的深刻理解和自己的文学造诣,创作出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虽身处江湖,心忧国事的情怀。文章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体现了范仲淹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政治理想。
此外,《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也与范仲淹的政治生涯密切相关。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至邓州,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打击。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通过文学创作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因此,《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范仲淹政治理想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